
中頻熔煉爐化鐵水的核心原理是電磁感應加熱,通過交變電磁場在鐵料內部產生渦流,利用渦流的熱效應使鐵料升溫并熔化。其具體過程可分解為以下幾個關鍵環節:
1. 中頻電源產生交變電流
中頻熔煉爐的核心能源來自中頻電源裝置(通常輸出頻率為 500Hz~10kHz 的交變電流)。該電源將工頻交流電(380V/50Hz)通過整流、濾波轉化為直流電,再通過逆變器將直流電逆變為中頻交流電。
中頻電流的 “高頻特性” 是關鍵:頻率越高,電磁感應產生的渦流效應越強,加熱效率越高(但頻率過高會導致集膚效應過強,不利于深層加熱,因此中頻是兼顧效率和加熱深度的選擇)。
2. 感應線圈產生交變磁場
中頻交流電通過纏繞成環狀的感應線圈(通常由空心紫銅管繞制,內部通冷卻水降溫,避免線圈自身因電阻發熱燒毀),根據電磁感應定律,交變電流會在 coil 周圍產生交變磁場(磁場方向隨電流方向周期性變化)。
感應線圈的形狀(如螺旋狀)決定了磁場的分布,通常環繞在爐體外側,使磁場集中于線圈內部的爐料區域。
3. 鐵料中感應出渦流
爐內的鐵料(導體)處于交變磁場中,磁場的磁通量隨時間快速變化。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,鐵料內部會感應出閉合的感應電流(渦流),渦流的方向與感應線圈電流方向相反(楞次定律),且頻率與中頻電源一致。
這里的 “渦流” 可理解為:鐵料相當于無數個 “短路的閉合線圈”,在交變磁場中被 “感應發電”,電流在鐵料內部循環流動。
4. 渦流的熱效應使鐵料熔化
鐵料本身存在電阻(盡管鐵是良導體,但仍有一定電阻),根據焦耳 - 楞次定律(Q=I2Rt),渦流在鐵料內部流動時,電能會轉化為熱能:電流(I)越大、電阻(R)越大、時間(t)越長,產生的熱量(Q)越多。
鐵料吸收熱量后,溫度逐漸升高,當溫度達到鐵的熔點(約 1538℃)時,固態鐵轉化為液態鐵水。
同時,由于 “集膚效應”(高頻電流傾向于在導體表面流動),渦流主要集中在鐵料表層,表層先升溫,再通過熱傳導使內部逐步加熱熔化,因此大塊鐵料需通過攪拌或逐步加料確保均勻熔化。
5. 輔助結構的作用
坩堝:感應線圈內側通常有耐火材料制成的坩堝(如石英砂、剛玉質),用于盛放鐵料和鐵水,隔離鐵料與感應線圈(避免短路),并減少熱量散失。
冷卻系統:感應線圈(銅管)和中頻電源的關鍵部件(如逆變器)需通冷卻水(通常是工業純水或去離子水)冷卻,防止因自身發熱損壞(線圈的渦流損耗和電阻損耗也會產熱)。
總結中頻熔煉爐化鐵水的本質是:中頻交變電流→交變磁場→鐵料感應渦流→渦流生熱→鐵料熔化。這一過程無需明火接觸,加熱效率高(熱能直接產生于鐵料內部)、溫度易控制,因此廣泛用于鑄鐵、鑄鋼等金屬熔煉。